10月20日下午,知名诗词楹联名家、我校国学院执行院长王即之老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我校2020级汉文专业和诗词社同学,作了一场精彩的“诗词鉴赏与写作”专题讲座。
王老师开头说,他本意是想给同学们教会诗词的押韵、对仗、平仄以及违反格律的大忌、注意事项、变通手段、拗救等知识。但征求了一些同学的意见,他们说自己在小学、初中、高中虽然也学了一些古诗词,但很不系统,渴望进入大学后相对系统地学一学古诗词知识,建议最好从先秦诗开始讲起。王老师说,基于同学们这样一种诉求,就从先秦诗讲起。
王老师首先讲了诗词的起源与发展,说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乃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而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汉族诗歌的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有“歌、行、吟、引、谣、曲”六者的区别,此六者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通俗生动;从音韵节奏上来看,“歌、行、吟、引、谣、曲”六者押韵都比较自由,不讲对仗;除了较多使用比兴外,还长于对话、细节描写,以刻画人物。另外,“歌、行”篇幅较长,多为叙事,“吟、引、谣”篇幅短、且多为抒情。依次列举了唐·白居易的《长恨歌》、唐·李白的《少年行》、汉·卓文君的《白头吟》、唐·李贺的《箜篌引》、唐·王建的《水夫谣》、南北朝·佚名的《西洲曲》等古体诗。他指出,《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到两汉、魏晋时,仍有四言诗,如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倒是作为祭文还一直存在着,并列举了辛丑年(202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祭文。
接着,王老师讲诗适合“言志”。先举了唐·黄巢的《题菊花》,说这是黄巢彻头彻尾的励志诗。诗中前二句写景,说菊花在秋风中绽放,但由于花瓣及其芳香太过寒冷,吸引不了蝴蝶来;后二句则进入“言志”状态,如果哪一年作者自己成为管控花开花落的帝王“青帝”,自己就会让菊花和桃花在春季一同绽放。不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在此首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又举了同是农民起义领袖宋江的《西江月》附诗,通过与黄巢的对比,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的远大志向和满腹韬略。自此以后,人们便借此“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豪迈诗句,来表明一个人有远大抱负,不图一时之得失,而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的到来。
接下来,王老师讲词适合“抒情”。先举了五代·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追思往事、怀念故国的感情。李煜的词,继承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被清人誉为“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再举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上片望月,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讲座期间,王老师还就所讲内容提问,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最后,王老师说这次讲座是“诗词鉴赏与写作”专题讲座的第一讲。主要对诗词的基本知识做了大体介绍,之后还会陆续进行讲解,同学们对王老师的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至此,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圆满结束。
国学院 高阅军

国学院执行院长王即之老师作“诗词鉴赏与写作”专题讲座

2020级汉文专业同学和我校诗词社同学认真聆听讲座

王老师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