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联用,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因为孟子说,人生有三个快乐的事,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认为,把天下优秀的人才都集中进行教育,这是人生的最大的快乐。
孟子充分肯定教师的地位,认为当教师是君子的责任,他把国君和教师并列:“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他甚至把教师凌驾于君之上,所谓“是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孟子·离娄下》)认为道德修养高、有才智的教师不断以自己的德行、才智培养、影响他人,社会就会有更多的贤才。突出了教师的有才作用。“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教师教导学生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教师要在正确道路之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使跟随而来。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到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逄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引路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