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网站 中国散文网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习交流

微纪录片的选题标准

文学院 占琦

  微纪录片与纪录片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与纪录片一样,微纪录片也同时遵循真实性与审美性。纪录片的出现源于人类用影像真实纪录和还原的“木乃伊情结”,从摄像机到摄影机,人类用影像存留记忆和时空,纪录历史和过去。但真实性和审美性一直是纪录片诞生至今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从格里尔逊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到德鲁的直接电影和鲁什的真理电影,各大流派主张的根本差异就在真实性与艺术性。

  纪录片应该遵循真实性,因为它要纪录现实,以事实为前提;纪录片也应该遵循艺术性,因为它不是摄像头,不是事无巨细的录像,需要进行艺术再现。这种艺术再现可以是弗拉哈迪的“搬演”,也可以是维尔托夫的“摄像机特技”,还可以是格里尔逊的“解说词模式”……总之纪录片的真实要像“墙上的苍蝇”,而纪录片的艺术则要做“改造自然的锤子”,既给人真实感,又给人启迪性和审美性。

  微纪录片在选题时,要兼顾真实性和艺术性。微纪录片的选题标准之一就是历史性,历史性可以是对人类历史有重大意义的人或事、也可以是边缘人群或正在消失的边缘价值。如纪录片《武汉24小时》就是选择了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纪录片《算命》则聚焦边缘人群,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则保存下了重庆棒棒的最后影像,这些纪录片在选题上都有历史性。

  纪录片的选题标准之二是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纪录片要关心人、关照人,引发人的思考和共鸣。如纪录片《伴》聚焦高龄老人养猪为“伴”的选题,极具人文关照性。纪录片的选题标准之三是时代性,即要能反映时代主题,将镜头对准时代前沿和社会现实问题。如纪录片《养老中国》就是反映了当今中国老龄化社会下具有时代普遍性的养老问题。纪录片的选题标准之四就是新鲜性,要选择一些拍摄次数不多的题材入手,或者从大众选题中挖掘出不同的角度和断面,也具有一定的新鲜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微纪录片选题时应坚守纪录片真实性和审美性的基本要求,按照纪录片历史性、人文性、时代性和新鲜性标准进行筛选,结合个人观察、实践和思考,即使聚焦校园,也能发现好的纪录片选题。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轴力图、扭矩图、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做法
  2. 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方法
  3. 篮球手感练习方法
  4. 提高坐位体前屈成绩的方法
  5. 空想、幻想、理想、梦想的异同
  6. 十二种方法教你怎样巧记英语单词
  7. 语言的功能
  8. 气排球和排球的区别
  9. 浅议“知世故而不世故”
  10. 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省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