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儒家文化一直具有稳定性。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根源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整个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因此,作为这种经济以及政治制度影响下的传统文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冯桂芬在1861年的《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论述了当时中国学习西方的必要性。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开始兴办起一批近代企业,引入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及派遣留学生,将很多自然学科引入了课堂。与之相联系的的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相应的把中国文化引向了近代化。
第二,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与洋务派不同,维新派主张要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的文化以及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在维新派主张变法的时期,通过创办报纸,建立新式学堂,例如长沙时务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第三,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真正的民族复兴之路。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制度层面的变革是不够的,“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由此,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树立起了科学和民主的意识,引发了新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层面的变革。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开始转型,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制度层面以及观念层面的转变,都与当时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五四运动后,基本上实现了这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