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曾提出新闻工作者“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为人师者,也应有此四能,即“能走”——和学生走到一起;“能听”——听学生反馈;“能写”——出科研成果;“能想”——创新教学模式。
什么样的新闻有价值?古人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记者要从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海量事实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需要独具慧眼。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是新闻选择和衡量的尺子,但并非唯一标准。新闻选择还与新闻宣传、新闻法规密切相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朱兴建分享的悬崖村脱贫攻坚五年采访纪事,就是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有政治慧眼、理论法眼、观察锐眼和群众亮眼的经典案例。七位记者、五年跟踪报道,发现悬崖村、报道悬崖村,是需要眼力的。
“记者,行者也。记者的路在脚下。失去脚力就意味着失去根基。”新华社国内部主任赵承指出数字时代记者不能只依靠人工智能而忘却脚力,如果脚力不扎实,眼力、脑力和笔力就会成无根之木,只有行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扎扎实实锻炼脚力的过程中,记者才能更深切地读懂世情、国情和党情。他的两篇通讯《砥柱人间是此峰》和《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就是用脚走出来的。
一位有师情的教师也应该保持脚力、脑力、耳力和手力。用脚力走出课堂,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专业前沿结合;用脑力走进课堂,将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课程教学任务、目标结合;用耳力倾听学生的知识盲区,将薄弱知识点进行填充;用手力书写时代的脉搏,将象牙塔与社会发展结合。在教学中思政,在思政中完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