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 我校知名校友、青年作家王闷闷回访母校 . .
11月14日,已在陕西文学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我校2012级汉文专业王震(笔名王闷闷)校友返回母校,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校同学举行了见面分享会,并专程拜访了老校长。
当日14时,由校友会牵头举办的2012级王震校友返校分享会在经管楼219教室举行,2018、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及文学创作班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分享会由就业指导中心张卿老师主持。
会上,主持人对王震校友进行了简要介绍。王震笔名王闷闷,中国作协会员,西北大学作家班学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曾获得第三届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奖长篇小说提名奖,在校期间曾出版长篇小说《咸的人》、《米粒》等,作为90后青年作家,在陕西文学界已小有名气。
分享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正式开始,王震校友围绕“写作、思考与大学生活”的主题,结合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经历,谈到汉语言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提升个人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写作主要体现在人性的复杂、时代风貌特征等多个方面,在写作中要对文字进行把控,对现实生活要有所折射和体现。
王震校友进一步指出,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应学会思考,并鼓励同学们在校期间树立起明确的人生目标,周末多外出游览学习增加阅历,坚持培养与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相关的文学类比赛,同时,在课余时间要多学习美学的相关内容,为文学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王震校友就同学们所提出的提高文学写作能力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方向及就业情况、当下流行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提高文学写作能力关键之处在于平时文学素材的积累,可以通过阅读拓展文学视野,扩展、提高个人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广,是当下社会各行各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同学们在毕业之时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此外,当下的流行文化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基础之上,离不开传统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想对流行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还必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分享会结束后,老校长在东北会议室亲切会见了王震校友,王好学副院长、团委高培文书记、文学院执行院长冯肖华老师等陪同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王震校友首先就毕业离校后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相关情况,结合所从事过的不同类型的工作,向老校长作了汇报。他最大的体会就是通过扎根多样化的基层生活,从而引发对生活更加深入的思考,拓宽视野,继续提升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写作综合素养,并合理规划作息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后续将会陆续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零度风景》和长篇小说《日月》两部作品。
在听了王震校友的汇报后,老校长欣慰地说,学校欢迎校友们返校向在校的同学们进行经验分享,在校的学生们会以校友为榜样树立起更加清晰的人生目标。同时表示,自己对文学也一直很感兴趣,培养出优秀的文学人才是学校也是他自己的一桩心愿。
随后,老校长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引用文学创作中城乡文明差异与融合的文学素材进一步提出,从文学创作的现实需要来看,学校鼓励热爱文学创作的校友扎根于社会基层生活,去开拓创作者的文学思路。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学爱好者要学会在城乡地域文明的差异中寻找写作的灵感,通过文学语言长短句的熟练运用来记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并鼓励王震校友多阅读哲学、美学、宗教领域的相关书籍,继续拓宽和提高自己的文学视野与情怀。
座谈期间,老校长还就当前主流文学大赛评奖机制、宇宙的演化、创作者个人的家乡情怀、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与现场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探讨,并指出,人类文明的前行是一个不断回望总结的过程,同理,在文学创作领域,也需要创作者在向前看的过程中不断回望前人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得与失,这也是文学魅力之所在。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座谈会在融洽欢快的氛围中结束。在老校长与学校的关怀下,在王震校友的不懈坚持与努力下,祝愿他在未来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为母校争得荣誉的同时回馈人民和社会。
本站记者 张健

11月14日,由校友会牵头举办的2012级王震校友返校分享会在经管楼219教室举行

王震校友围绕“写作、思考与大学生活”的主题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与心得

交流现场(一)

交流现场(二)

分享会结束后,老校长在东北会议室亲切会见了王震校友

老校长现场了解校友的发展情况

王震校友就毕业离校后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相关情况向老校长作了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