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教师,我有幸通过直播观看了2025年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这场盛会不仅是对国家发展方向的全面擘画,更是一场融合政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视听盛宴。从专业视角出发,我深刻感受到数字媒体技术在国家重大政治活动中的创新应用,以及艺术表达与政治叙事之间的深度融合。以下从会议内容、技术呈现、教育启示三个层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会议内容:政策导向与艺术创作的共鸣
开幕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转化”,这为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提到“以科技赋能文化,构建虚实共生的文化体验场景”,与我专业教学中强调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谋而合。例如,报告中提及的“数字文博”项目,正是通过三维建模、动态交互等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这与我们在教学中探索的“数字叙事”课题高度契合。
此外,会议审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正草案)》中,强调“代表履职透明化与公众参与”,这一精神启示我们,在数字媒体创作中应注重社会价值的传递,通过交互设计、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增强公众对政治议题的理解与参与感。
二、技术呈现:数字媒介赋能政治传播
本次开幕会的直播技术堪称“科技与艺术的交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用多机位实时切换、4K超高清画质及AI智能剪辑技术,将会议现场的庄重感与细节表现力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例如,镜头在捕捉代表入场时,通过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的交替,既展现了人民大会堂的宏伟建筑美学,又突出了代表们的履职风采,这种视觉语言的设计与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异曲同工。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华网的网络图文直播。其采用动态信息图、实时弹幕互动等方式,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表,例如GDP增长曲线、民生投入比例等,使抽象的政策数据更易于被公众理解。这提示我们,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应强化学生将复杂信息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传播意识的新型艺术人才。
三、教育启示:培养跨界融合的创新型人才
作为高校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需紧跟国家战略与技术创新。会议中提到的“开放、透明”精神,映射到教学中即需倡导跨学科合作。例如,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联合开发虚拟场景建模项目,或与新闻传播学院合作打造交互式政治传播案例。
此外,开幕会中大量运用的全息投影、虚拟会场等技术,进一步印证了“虚实融合”将成为未来艺术创作的主流方向。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引入Unity引擎、Unreal Engine等工具,指导学生设计沉浸式政治叙事场景,如模拟两会提案讨论的虚拟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四、个人反思: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观看开幕会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数字媒体艺术的社会责任。会议通过技术手段拉近了政治与公众的距离,而艺术工作者亦需以同理心创作,让作品既有美学价值,又能传递时代精神。例如,通过动态海报、短视频等形式解读两会热点,或利用生成式AI技术创作反映民生议题的数字艺术作品。
同时,会议中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也启示我们需在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例如,将传统水墨动画与现代数据可视化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艺术语言,避免盲目追随西方技术范式。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不仅是一场政治盛会,更是一堂生动的“科技与艺术融合”公开课。它让我更加坚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者需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技术创新为工具,以人文关怀为内核,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服务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教学改革路径,将两会的创新精神与开放理念融入课堂,助力学生在数字时代绽放艺术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