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媒介迭代加速的今天,短视频已深度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一媒介生态的变革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双重变奏,作为网媒专业的教师,我在教授“短视频创作”内容课程时发现,当前在短视频时代的影响下,如何因势利导构建新型教育范式,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当前思政教育面临三重挑战:其一,内容供给遭遇"流量迷思"。算法推荐机制下,娱乐化、碎片化内容占据青少年注意力阈值,严肃的思政理论传播常陷入"认知茧房"。其二,价值引领遭遇"解构风险"。网络亚文化通过戏仿、拼贴等方式消解宏大叙事,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在弹幕文化中隐形传播。其三,教育场景遭遇"时空撕裂"。Z世代学生习惯于"倍速观看"与"滑动切换",传统课堂的时间连续性与空间完整性被打破。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在内容生产层面,需打造"思政+短视频"的精品工程。关键要把握"三化"原则:叙事方式场景化,将理论话语转化为青年话语;表现形式可视化,运用数据新闻、动画解说等多元形态;价值内核具象化,通过凡人微光折射时代精神。
在技术赋能层面,应探索"算法反制"的智能路径。比如通过分析学生短视频浏览数据,构建个性化学习图谱,实现精准内容推送。这种"以算法对抗算法"的策略,既保持价值引导的主导权,又尊重青年媒介使用习惯,使教育内容穿透信息茧房。
在生态构建层面,须形成"校企社媒"协同机制。如高校可以与短视频平台共建内容审核绿色通道,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举办"正能量创作营"等活动。
面对短视频构筑的"第二生存空间",高校思政教育既不能固守传统阵地,亦不可沦为流量附庸。唯有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用、生态为本,方能在数字浪潮中筑牢青年价值观底座,让主旋律在指尖屏幕间激荡回响。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更是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应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