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如一条浩荡长河,但仅随波逐流,往往只见浪花不见深流。引入历史学中的“架构史学”思维,以结构之力驾驭文学洪流,可令文学史学习从碎片走向系统,从模糊走向澄明。
所谓架构史学,其核心在于超越单纯事件罗列,专注于解析历史深层结构及其动态演变。如《诗经》至汉赋的演变,若仅聚焦屈原、司马相如等个体创作,难以把握整体脉络;但置于周代宗法制度崩解与大一统帝国体制逐步成型的政治社会结构巨变下审视,贵族集体吟唱向个体文人宏大铺陈的转变便豁然贯通。个体才情须在时代结构之网中方显其位。
架构史学还强调多层级结构互动。中国文学史上,“文以载道”观念在唐宋古文运动中的强化,正是儒家道统思想这一深层“知识型”对文学表达形式的强力塑造。而“道”的内涵,又受制于彼时社会结构、思想论争等多重结构之力。文学形式创新,唯有置于这层层结构互动的框架中,其意义方被照亮。
再者,架构史学重视跨域结构联结。明末清初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与出版业的勃兴,作为经济结构要素,直接促进了市民文学的繁盛与传播网络的扩展。文学内部形式之变,与外部经济结构之动,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图景。
以架构史学重塑文学史学习,其路径清晰可循。首先把握特定时期关键社会制度、思想潮流、物质基础等结构性背景,作为理解文学活动的舞台。其次探究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如何渗透于中层文学思潮,并最终在具体文本形式中表达;或反之,文本创新如何反作用于观念结构。最后将文学现象与经济变迁、技术革新、政治制度等不同场域的结构性要素动态联结,揭示其相互塑造关系。
当“长时段”的深层土壤、“知识型”的认知河道与“跨域联结”的流通网络被架构史学一一清晰勾勒,文学史的演进便不再是模糊的传说或孤立的浪花。那些曾经零散的作家生平、作品风格与流派纷争,终将在结构之光的照耀下显露出清晰位置与深层逻辑——从此,文学史的河流在我们心中拥有了可理解的地图与航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