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面向当下的鲜活生命力。在民间,各种活态的音乐品种琳琅满目,形式各异,多姿多彩,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民歌、歌舞以及其他音乐形式,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着不同的风姿,反映出各族人民对祖国、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表现了中华民族在音乐创作上的才能。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此基础上,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树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要务的认识。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不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时代精神方面,还是在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大学生增进对“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时代命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等角度研究中国国家音乐与民间传说的关系,这种寓教于学、以教促研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开设有着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是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音乐、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力。
(一)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和美感能力,增进对祖国大家庭音乐文化遗产的熟悉和喜爱。例如:从“昆曲”“蒙古长调”“南音”“古琴艺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侗族大歌”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坚贞信念。品种众多的中国传统乐器,同样体现着审美功能。
(二)提高人文素质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欣赏各个民族的音乐作品的同时,还将了解与人文地理、历史知识和民族风俗有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各个种类的典型形式和表演形态及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等内容进行全方面了解。通过对某种艺术形式历史、文学等知识面的扩展,让学生从感观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赏析各个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来了解它们背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认识,从而增进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
(三)提高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通过选择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对各民族音乐历史与现状的展现和梳理,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变迁情况,并进一步引导他们主动地思考这些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的相关议题。
(四)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在课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多种多样在别的课堂上无法涉及的音乐题材、乐器以及民族民间音乐显著区别于西方音乐的特殊创作手法、音乐风格,这是一种视野的开拓,也是一次知识体系再构建的宝贵机会,并直接影响着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