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自称的统治时期黄金十年之际,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随之到来,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促发了变革的导火线。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声势浩大的运动,促进了左翼电影的发展。由袁牧之导演创作的《马路天使》正是这个时期电影的代表作,运用时代特有的元素符号真实地再现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出发,讽刺了社会中落后腐败的一系列事件。这部电影至今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意义非凡,堪称中国年代电影的传奇力作。
关键词:中国电影 左翼电影 袁牧之 《马路天使》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
(一)新现实主义的初步尝试
新现实主义流派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的意大利,是抵抗运动的产物,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和面临的现实问题。1937年创作的《马路天使》,则远早于欧洲新现实主义地提出,在从小市民低阶层的视角反映社会中存在的真实问题的同时,也通过“报纸”这一线索与大背景相联系,以融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创作风格,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自己独特的重要地位。乔治•萨杜尔表示,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的人,如果不知道该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了让•雷诺阿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这部影片以充满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笔调,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悲喜遭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他们的善良,严厉地抨击了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和实业家。影片的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式”的。
(二)传统符号和西方美学
电影大到整个场面的把控,小到配角服饰的细节,都结合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特殊背景,从传统的元素符号“花轿”、“茶馆”这些中国特色元素与西方的“水手服”、“唢呐”相结合,呈现时代的整体风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马路天使》不单单只是一部电影,导演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凝聚深入透彻地观察和忧国忧民的悲愤激情,对于社会与人物的剖析没有停留在漫画式的阶级意识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深入到了文化的层面。用强烈的社会风情画色彩隐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社会现实。
二、蒙太奇的镜头语言
(一)导演的创作风格
袁牧之之女曾经在怀念父亲的文章之中说道“我的父亲从小学习时就酷爱戏剧艺术,常自编小剧演出”而袁牧之自己也自称为“千面人”,他将自己这一经历带入电影,创造了一个个反差极大的鲜活人物形象,用微动作微表情代指某一阶层或是某一类人的人物形象。用底层民众辛酸的经历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抗战前夕真实的上海风貌,展现给观众的是一副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众云图,以充满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笔调,在积极、正面的烘托下,通过小人物的悲喜遭遇抨击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唤起不少有良知的国人觉醒。
(二)黑白画面的丰富度
导演在《马路天使》中一开场就用几个蒙太奇镜头烘托渲染人物所处环境,在黑白的色彩下丰富了画面中原本缺失的色彩,这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中国进入彩色电影时代也一直在沿用,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一抹特色。在美国学习电影,深受美国电影文化影响的徐克,也曾经专门拍摄了《上海之夜》向《马路天使》致敬;《黄飞鸿》的开头场景的剪辑中也对《马路天使》的开头致敬。那么也就不奇怪这部“中国电影九十年优秀影片”之一的《马路天使》能被达西拉奇说是一部在世界电影史里影响都十分巨大的佳作。近十年来,还有研究者在继续阐发“现实主义的深刻性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影片不仅表现了人们的不幸,还同时通过画面和对话进行政治讽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进行的抗争。是一部极具时代特征和社会化雨的新生电影作品。
注解:
【1】 马路天使:是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袁牧之执导,赵丹、周璇、魏鹤龄等主演。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以及歌女小红与吹鼓手陈少平之间的爱情故事。1937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
【2】 袁牧之: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第一、二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一届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3】 乔治•萨杜尔:是法国电影史家,影评家。著有《电影艺术史》、《法国电影》、《世界电影史》、多卷集的《电影通史》等著作。
【4】 达西拉奇:意大利著名影评家。
【5】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6】 徐克:香港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
参考文献:
(1)钟大丰 舒晓鸣 《中国电影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3年8月版
(2)袁牧女 《我的父亲——“千面人”袁牧之》
(3)袁庆丰《马路天使》:新市民电影的经典之作》 |